“以前玉米生霉率很高,卖不上好价钱,一直也找不到原因。如今听了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后,我知道了很多科学的玉米保管方法。今年,我家的玉米一定能卖上个好价钱。”科尔沁区育新镇四间房村村民孟凡友指着堆放在地上的玉米激动地说。
入冬以来,我市气温偏高,部分农民手中的玉米出现了生霉粒现象。近日,通辽民营粮食购销行业商会联系市粮食局粮油质检中心的专家深入村屯,指导农民科学管理存放玉米,避免秋粮因生霉粒而造成损失。
现象:玉米大部分出现生霉粒
在四间房村村民杨喜员家,由于院子小,10万斤玉米堆得像座小山。粮食检测专家说:“这样的存放方式很容易使玉米发霉。”
据通辽民营粮食购销行业商会秘书长刘秀琴介绍,玉米生霉粒的标准是一项硬性收购指标,超过国家规定的2%标准将不允许收购入库。近几年,我市玉米生霉粒超标现象严重,生霉粒多的超过5%,更有甚者超过8%。
近几年,秋季温度、湿度较高,通辽地区种植的玉米大多数为高水分品种;个别年份秋季雨水较多;玉米收割机械化作业逐年增加,带皮玉米棒较多;玉米棒堆放不合理,直接堆在地上、堆型较大、没离地堆放、没有放在通风较好的地方,这些都是造成玉米生霉粒的因素,具备其中一条就可以造成玉米发热、生霉,几个因素共同作用,后果会更严重。
而从主观上讲,农民对玉米生霉粒超标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玉米庭院降水的好处没引起足够重视。另外,粮食收购主体执行国家水分增减价落实不到位,也在导致这样问题的发生。
问题:食物链的连环反应
玉米生霉粒的危害性很大,生霉粒产生的黄曲霉菌是严重的致癌物质。生霉粒玉米用作饲料,会使猪、牛、羊的肉料比严重下降,禽类的产蛋率大幅度降低,并会产生各种疾病,增加死亡率,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损失。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饲料用于养殖业会产生一系列食物链反映,人吃后也会发生各种严重的疾病。玉米深加工企业以生霉粒超标玉米为原料,会严重影响出成率,降低产品质量。
通辽民营粮食购销行业商会给大家算了这样一笔账:玉米生霉粒超标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每家每户来说,可能不算是太大的数字,但对全市来说,损失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假定全市玉米产量为120亿斤,增加2%的生霉粒,按国家标准就得扣量2.4亿斤,按每斤0.85元计算,会少收入2.04亿元,也就是说生霉粒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损失就要达到1亿元。
举措:多管齐下保玉米质量
若想提高通辽地区玉米质量,把通辽黄玉米品牌做得更好、更大,玉米生霉粒超标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通辽民营粮食购销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李西洋对减少玉米霉变粒的发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要选既高产又低水分的品种,玉米的原始水分低就不容易产生发热现象。同时又要选择矮秆的品种,防止由于风雨造成倒秆。二是晚收割,在玉米秆上降水,便于保管玉米棒。三是扩大玉米堆放场地,选择通风地点,离地保管,并采用囤子、毡子保管。四是如果大堆保管,必需倒堆通风、降温、降湿,达到降水的目的。五是雨雪天气要采取苫盖方法,防止雨雪进入玉米堆增加水分。六是防治玉米病虫害,减少玉米发霉的几率。七是严禁直接堆放大堆玉米,防止塌底增加生霉粒几率。八是在脱粒时,要把病虫害玉米棒、塌底玉米棒挑出来,不要混入好玉米棒里。
玉米出现生霉粒,粮食商会来支招。通过这样的提醒,希望粮农真正把每粒玉米都变成实实在在的“金豆子”。
(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