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籽是我国仅次于大豆的重要油料作物,国内油菜籽一般分为冬季菜籽和春季油菜籽。冬季油菜籽在每年的10月底种植,在次年的5、6月份收获,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占全国油菜籽产量的90%以上。
目前,2012年的冬播油菜籽已经安然越冬,除局部地区有轻微干旱外,整体风调雨顺。据了解,近几年国内油菜籽受播种面积萎缩、不利天气影响,连年减产。然而,今年春节前后南方地区出现了冻雨天气,期货行情也受到了连续炒作。当前正值油菜籽开花结荚之际,其生长状况对后期产量影响较为关键。3月29日至4月2日,我们考察了湖北的荆门、荆州以及湖南的岳阳等地区的油菜籽生长状况。经过实地考察以及沿途访谈我们发现,今年新季油菜籽生长状况良好,种植面积略有上升;由于今年雨水充足,新季油菜开花时间较往年提前10天左右,目前开花旺季已过,正处于花落结荚时期;若后期不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则今年湖北地区油菜籽产量将小幅增加。
种植成本小幅上升,收储提价,面积增加。近几年,由于人工成本增加,种植成本也在逐年上升。荆门地区去年的人工费用平均在80—100元/天,今年上升到100—120元/天。油菜籽种植成本去年约450—460元/亩,今年上升至470—480元/亩。为增强农民的油菜籽种植意愿,国家不断提高油菜籽的最低收储价格,2012年油菜籽托市收购价格为2.5元/斤,增幅达8%。由于湖北地区的土质特性,当地种植小麦较少,主要种植双低型油菜籽。去年因遭遇病虫害,小麦产量受到影响,而油菜籽受到最低收储价格的支撑,农户种植油菜籽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因而当地今年新季油菜的种植面积增幅较大。其中荆州地区去年油菜籽种植面积约370万亩,今年则增加21万亩至398万亩,增幅达5.6%。
雨水充分促进生长,后期天气是关键。今年湖北地区雨水充足,油菜开花期提前了10天左右。新季油菜整体生长状况良好,春节前后出现的冻雨天气对油菜生长影响不大。湖北荆州地区种植双低系列油菜的普及率为98%以上,油菜生长优良,枝干壮实。油菜籽的含油量(按标准含油算)预计将有所上升,去年平均为35%,而今年预计将达到38%。此外,我们参观的万亩高产油菜籽示范田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种植模式,品种为双低系列,目前生长状况良好,预期将达到260公斤/亩。当前正值落花结荚时期,对油菜籽产量非常关键。不过,若后期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将容易导致油菜籽遭受菌核病的侵害,从而影响油菜籽最终产量。
企业套保业务亟需改进
目前两湖区域的油脂企业总体的商业模式是收购菜籽、压榨菜油和菜粕进行销售。菜籽收购一般通过经纪人大规模收购,湖北地区菜籽压榨产能过剩近50%,企业为了确保开机率不得不溢价收购。企业压榨生产的菜油和菜粕分别通过不同渠道销售——菜油制作成中包装或者小包装进入零售和批发销售渠道,而菜粕主要提供给下游饲料行业作为水产养殖的原料。
随着近几年政府托市收购菜籽油并扶持补贴农业,大型油脂企业的业务模式发生了变化。油脂厂商在收获季节代中储粮收购菜籽,并将压榨出的菜籽油归入国家储备,代中储粮储备。由于菜粕不易存放,中储粮委托油脂企业将菜籽销售。
在过去三年中,政府执行补贴企业或者托市收购菜油政策,导致菜籽油收购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因此油脂企业主要将油卖给国家而不是在市场中出售。油脂企业实际承担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菜粕市场。对于油脂企业而言,主要收入来自于政府的代加工费、菜油代储保管费以及菜粕销售溢价。
如果2013年政府依旧执行和去年一样的托市收购政策,油脂企业做代加工和代储,油脂行业的经营将最平稳。
在“菜籽—菜油—菜粕”产业链上,市场价格风险累计原本最大的是油脂压榨企业,但由于政府的托市收购政策,行业风险集中到了菜粕一个品种上,这也使得整个产业链上菜粕的价格波动更大。我们走访的几家油脂、饲料企业目前均不同程度地通过期货市场来规避市场风险。
笔者认为,未来两湖流域油脂企业的套期保值业务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增加套期保值有效性。从传统的订单套期保值、锁定菜粕市场价格,转向库存现金流套期保值和单纯投资套期保值。随着郑州商品交易所在菜籽下游品种上的完善、商品衍生品推出和套期保值流程的规范,我们预计厂商参与套期保值的意愿和可操作性将进一步增加。
其次,加强套保财会管理。不少企业反映在套期保值过程中遭遇财务会计困扰,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我国的套期会计运用的是综合套期会计方法,目前也只有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套期三个分类。这需要公司在套期保值前准备关于套期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策略的正式书面文,同时需要定期和公司会计师、审计人员沟通关于套期保值的会计事项。
(夏旗、郭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