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匮乏的时候,需要的是营养;营养过剩了,就要减脂。不减脂,各种疾病就会缠身。企业也是一样,特别是央企,面对营养过剩带来的各种疾病,也到了需要通过减脂来改善生理结构、平衡营养、增强体魄的时候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以促改革调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会议从突出做优主业、以创新促健体发展新经济、压缩管理层级、推进降本增效等方面,对央企“瘦身健体”提出了要求。
众所周知,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这些年,央企走的都是规模扩张之路,而且是以增加负债为主要手段的规模扩张之路。从表面看,规模越做越大,数十家企业相继世界500强。
本质上,则是越大越虚,越大脂肪越多,伴随着脂肪的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央企的资产负债率就节节攀升,到2014年11月停止攀升,资产负债率已高达63.3%。
在经济形势比较宽松,市场供需矛盾不是很突出的情况下,这样的规模扩张,或许还能勉强维持。只要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出现传球的现象,那么,央企这种负债式扩张,也就走到尽头了,各种风险也就会逐步暴露了。
据报道,仅2014年以来,就有1家中央企业(中钢集团)及3户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兵器装备集团所属天威集团、国机集团所属中国二重、中煤集团所属山西华昱)先后发生债券违约,涉及债券金额84亿元。不能偿还到期银行贷款的现象,则更多。所谓高杠杆,在央企身上是非常明显的。
而央企依靠高负债进行的“脂肪式”扩张,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全国到处圈地。金融危机以后,几乎所有的央企,都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把圈地当作首要目标。一方面,承而不诺的大投资,让地方政府提供最为优惠的土地资源,从而给央企的资产规模扩张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土地在给央企带来资产增值的同时,也使得央企的脂肪越来越多,资产销售率、资产利润率水平越来越低。更重要的,它使社会资源的利用大大下降,许多中小企业因为土地问题而影响了发展。
“脂肪式”扩张带来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加剧、僵尸企业增多。钢铁、水泥、电力、光伏、风电等,可以说很多都是2003年房地产市场放开、特别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央企盲目扩张并带动了其他投资扩张的结果。
也正因为如此,带动了僵尸企业的大量增加。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的央企,都有数量不等的僵尸企业需要清理,且大多债务很重,需要化解的风险很多。而且,因为种种原因,还大多是地方的就业大户。
由于只讲规模、不讲效益,只讲扩张、不看效率,因此,央企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并没有得到同步增强。相反,却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如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进入到世界500强的企业,很多就不是依靠实力进入的,而完全是规模扩张的结果。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这些依靠“脂肪式”扩张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也一个个被打回了原型,有的退出了世界500强行列,有的成了亏损王,有的则仅剩骨架。
央企作为“共和国长子”,也被称作国民经济支柱。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要这样的企业干嘛,凭什么给予央企那么多的资源倾斜、政策支持。尤其是货币,在连续创纪录投放的情况下,半数都进入了央企的腰包。这些货币,除了“帮助”央企增加脂肪之外,其他方面的作用可以说很小很小,根本与数量不相配。也正因为如此,消脂就成了央企“瘦身健体”最为重要的方面。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近日表示,瘦身不是目的,健体才是根本。瘦身是要瘦臃肿之身、瘦低效之身、瘦累赘之身、瘦超负之身,健体是要健有效的治理之体、科学管理之体、创新发展之体、主业强优之体。
应当说,四个方面的瘦身和健体,都是有针对性的,也是能够起到减脂的效果的。前提是,必须让央企改变目前只讲规模数量扩张、不讲效益效率的观念,从政策、资金、考核、监管等方面,把央企引导到注重核心竞争力提升、注重内存体格增强方面。其中,如何通过资产变现、产权转让、僵尸企业清理等,把企业的杠杆降下来,把多余的脂肪清除掉,是最主要的方面。
当然,要使央企“瘦身健体”,最根本的还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在现行的体制下,央企不可能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也不可能主动减脂。
毕竟,企业规模的大小、资产的多少,与经营者业绩密切相关。如果改革了,变成混合所有制了,企业的内存改变动能就会大大增强。
总之,央企已经到了必须“瘦身健体”的时候了,必须通过“瘦身健体”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央企,是不可能担当起国计民生的重任的。否则,就只会消耗资源、与民争利。
(谭浩俊)